就在最近,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传来喜讯:今年年底,阿尔茨海默病早筛早诊检测试剂将上线各大医院和体检中心,仅需几滴血,就能提前15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,且精度超98.7%,为这种隐匿性极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争取“早干预早治疗”的时间。
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的背后有个“超级引擎”——复旦大学与阿里云等联合打造的CFFF智算平台,研究员利用AI筛选蛋白质组学数据,大大加快医疗造福人类的速度。
AI向上,产业向实。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2025)现场,记者撷取几个产业落地的案例,从这些“上海样本”中,可以发现全球“AI+”前沿应用风向。
AI仿佛“照进一道光”
中国有近1700万痴呆症患者,其中,阿尔茨海默病占比超60%。通常,阿尔茨海默病的确诊依赖临床问诊、神经评估等,但临床判断的准确率为70%至80%。
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,郁金泰团队在研究外周血过程中发现了重要线索:某些关键蛋白质指标,在发病前15年就会有异常波动。但使用传统 *** 筛选蛋白质,需要科研人员逐一验证每种蛋白质的诊断结果,用郁金泰的话来说,“就像在大海捞针、慢慢钓鱼”,费时费力且效率低下。
在大数据与大知识融合时代,算力成为重要的科研生产力。正是依托CFFF智算平台这个“超级大脑”,原本需要数年的计算任务被压缩到数周甚至是数天。“如今,人工智能就像一张大网,能够在海量数据中快速精准发现关键指标和潜在治疗方案。”郁金泰团队利用AI算力,采用创新的数据驱动 *** 和独特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策略,对6361种脑脊液蛋白组学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,筛选出5种最重要的蛋白质,将诊断准确性提高到98.7%,为这一疾病的早治疗“照进一道光”。
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大量AI与医疗产业结合的案例浮出水面。阿里达摩院的“达医智影”多癌筛查在现场布置了一台一体机,呈现出医生的工作界面。现场工作人员介绍,基于“达医智影”,人们只需做一次胸腹部平扫CT,就能一次性筛查胰腺癌、胃癌等5类癌症以及一种高致死性急症预警。“现在做一次平扫CT只需百元左右,具备在基层推广的条件,而且‘一扫多筛’大幅提升效率。”上述负责人说。
“去年,诺贝尔物理学奖、化学奖都颁给AI,它确实开创了一个时代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西湖大学交叉科学中心主任汤超表示,AI的出现帮助生命科学大模型迅速迭代。他以生物医药行业举例,目前全球68%的企业都在部署AI模型,做蛋白质结构预测、药物分子模拟等。预计今年全球AI医疗产业规模将达200亿美元,到2030年预计将超1600亿美元。他甚至畅想未来:生物实验室可以与AI形成闭环,AI自动做实验、自动分析验证,实验室又进一步提出假设,AI又做实验……如此大大加速生命科学的发展。
AI重构“上海制造”基因
长兴岛,振华重工的涂装生产线上,AI视觉机器人正替代工人完成高危喷漆作业。去年,振华重工新投产了这条智能化涂装生产线,使生产周期缩短90%,场地利用率提高58%,油漆用量节约10%以上。
这一AI落地产业的实践,只是上海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,参展的除了大量科技企业之外,还有不少制造类企业。
四年前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西井科技的Q-Truck曾凭借“无驾驶室”的颠覆性设计成为《流浪地球2》“明星演员”,如今这辆从上海小巷子里跑出来的无人车已驶入泰国林查班港、中远海运阿布扎比码头、英国菲力斯杜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场景多了,如何进一步提升智能水平,西井科技决定以大模型矩阵再造生产时序。西井数据治理和应用负责人沈思泽告诉记者,这个矩阵集“调度员+作业员+指挥官”多重能力于一体,以物流场站为例,西井科技自研的基础模型会整合调度日志、历史路径等序列数据,以此实现多车动态任务分配、冲突预测,并生成全局资源调度策略。
施耐德电气展台“C位”的巨大智能翻牌机十分吸睛,记者在后台手动画一个笑脸,翻牌机能实时呈现一致的效果,但其背后的原理更加复杂。“这是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(EAE)与AI算法深度融合的产品。”公司副总裁、数字化创新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表示,它内嵌先进AI算法,以4台控制器精准调度144台电机,展现EAE与AI融合在复杂工业产线上提升效率和质量的潜力。据悉,这一产品已运用于上海普陀工厂,通过广泛部署AI技术解决方案,人均生产效率提高82%,并获评“端到端灯塔工厂”。
“AI+产业”跑出“上海速度”
一组数据揭示出“AI+产业”的“上海速度”:今年一季度,上海人工智能规模以上企业营收1180亿元,同比增长29%;人才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。当全球仍在探讨AI的可能性时,上海已用“产业向实”的答卷,将技术锻造成一把把“解锁”提质增效的金钥匙。
在金融领域,从数字化到通证化的趋势正推动跨境支付结算进入秒计时代。蚂蚁集团旗下万里汇首批参与浦东丝路电商先行试验区建设,助力中小微企业贸易出海。“我们积极探索用通证化方式,让跨境支付能够做到秒级结算,7×24小时不间断运转,大幅降低成本。”蚂蚁集团CEO韩歆毅说,企业希望在上海积极探索通证化路径,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,构建下一代金融服务体系。
在消费领域,越来越多外资企业运用中国“AI方案”优化决策。今年,联合利华中国AI Hub搭建起“AI for Science”平台,目前已探索并构建包括防腐增强成分研发、敏感肌预测、活性物发现、靶点探索、衣物柔顺功效预测、口腔 *** 水平预测在内的6款AI模型,覆盖从原料筛选到功效验证的全链路科研流程,显著提升研发的精准与效率。
此外,作为智能世界的关键入口,AI技术正驱动人形机器人、智能手机、智能眼镜等多类设备实现形态重构、交互跃迁与生态重塑,奔涌创业潮。比如,今年来参展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就明显增多,主办方特地辟出二楼展区,集中展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可喜进步。
“过去一年,上海产业园区内‘AI+’上下游企业的新增租赁面积占比已突破30%。”仲量联行华东区研究部董事丁婷表示,“AI+”对产业载体的需求正在呈现“量质双升”的积极信号,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市场预期,更凸显人工智能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所释放的巨大动能。
发表评论